夜间
行行出状元 第14章(1)

大雍王朝的春闱于三月中旬举行,于四月初十放榜。榜上有名的就是贡士,于四月二十日到皇宫参加殿试,由皇帝亲自出考题;殿试及第者,便称为天子门生。

当然,对所有贡士而言,既然都千辛万苦地考到殿试了,仅仅是当个天子门生是无法满足他们的。他们争的,是进士出身;自负才学顶尖者,更是把一甲列为唯一目标,其它再也看不上眼。

殿试及第者,依照成绩高低又区分为三甲。一甲仅取三人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;二甲取十七人,赐进士出身;余下全列三甲,赐同进士出身。

虽然能上金銮殿被皇帝亲自考较,已是毕生最大荣幸,足以光宗耀祖了,但每一个贡士莫不拚了命想取得前二十名的进士资格。毕竟历朝历代以来,还没有哪个同进士出身的官员能做到位极人臣的;别说位极人臣了,一般握有实权的好差事,也都落不到同进士出身的人身上。

事关一辈子的仕途机运,所有考生自当倾尽全力一拚。每位考生都将自认最精辟独到的见解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试卷上,既要展现出自己的卓越不凡,又要能写得深得圣心,毕竟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。自己当然是有好货的,但也要符合帝王需要,这买卖才能成啊。

上有所好,下必从之;只是,圣心难测啊!能不能真抓准了上头的喜好,到了这关口,就全凭运气啦!

科举应试犹如攀爬万仞高山,而高山的顶峰——殿试,就在所有考生既兴奋又紧张又焦灼的心情煎熬下结束了。

考生的大事是结束了,接着要忙碌的就是所有阅卷考官了。但幸好,参加殿试的人数并不太多,一百多份的试卷,不过几日便能评阅完。所有试卷分放三个匣子——所有考官一致公认优异的卷子给放一个匣子,这个匣子里的名单,不出意外,便是一甲与二甲的进士;余下所有合格与不合格的试卷再分放两个匣子,能不能金榜题名,就看皇帝的心情了。

这三个匣子,很快被呈送到了皇帝的桌案上,若皇帝求才若渴,生怕有遗珠之憾,就会把所有卷子不分合格与不合格全都御览一遍,或许某些被评定为不合格的,偏入了皇帝的眼,来个咸鱼翻身也未可知。不过,皇帝通常都不会太闲,至少不至于闲到对每一篇不及格的卷子也一一细阅,能从中抽阅个几份,已经算是很够意思、很爱才了。毕竟历来所有不合格的文章,是极少捞到遗珠的,考生们会揣摩皇帝的喜好,那些日日与皇帝相处在一起的人,更是察言观色的好手,对皇帝的文章偏好拿捏得很是精准,那些落在不合格匣子里的,绝对不会出现一篇能让皇帝眼睛一亮的作品。

登基才满两年的大雍新帝,年号天盛,此刻正在御书房里踱步沉思,不时地停下绕圈的步伐,走到摆放着三张卷子的长形桌案前,一一看过,几次拿起朱笔,却是无法下定决心,于是只好又将笔放下。

半个时辰之后,内侍送来瓜果糕点香茗,天盛帝转头看向墙角漏壶,见浮箭正指着申初,正是晡食时分。突然问着贴身太监道:

“端方来了吗?”

“贺二公子刚到,已经在外头候着了,小的本想等到您用毕晡食才禀报呢。”贴身太监自幼与皇帝一同长大,情分非同一般,回话时也就不那么刻板,显得活泼有主意些。

“端方不是外人,朕进脯食哪须他避着?快叫他进来。”说完,又摆手道:“你把所有人都带下去,这儿不用人伺候了。”

“小的遵命。”明白这是主子接下来与贺二爷相谈的事不欲让任何人知道,所以才遣退众人。

贺元走进来时,御书房里就只见到皇帝一人;而贴身太监将所有宫婢内侍给打发走后,自己便走到书房五步外守着,不让任何人靠近或打扰,确保皇帝此次谈话能有绝对的隐密。

“参见——”

“免了。”没外人在场,天盛帝懒得等表弟施完那一套觐见礼,招手道:

“快过来。”

贺元将手上拿着的一只檀木匣子给搁在一旁的小方几上,然后走过去,眼风扫了下长桌案上的三份卷子,然后看向皇帝,道:

“明日就要放榜,臣在此恭喜皇上喜得天下英才。据说这次参加殿试的学子不仅才华出众,还都相当年轻。最长不过三十六岁,最幼竟只有十七岁,皆年富力强,如旭日初升,足够让您驱使三十年,以完成心中宏图伟愿。”

天盛帝淡淡笑了下,颇有些苦恼地道:

“能一路考到殿试的,哪个不是天下读书人里的顶尖?只是,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,好不容易从前二十名里挑出了前三,却再难从前三里定出先后名次,实在教朕很是为难。”

“那就全部点成状元好了。”贺元不负责任地道。

“胡说什么!”天盛帝笑骂。知道这个表弟向来有分寸,会这样随口胡说,不过是知道需要有个人可以唠叨抱怨一下罢了。国家取士这样的大事,最后当然是由皇帝一人干纲独断,由他决定要提拔任用什么人,要不怎么叫天子门生呢?

“皇上,反正时间还早,不急于这时下决定,先进些脯食吧。”贺元看着食案上摆着还没有动用过的精美瓜果糕点,建议道。

“朕哪来的心情用脯食。你用吧。”

“您不进些,那臣也只好干看着了。”

趁着左右无人——最重要的是没有起居舍人与起居郎碍眼,天盛帝朝贺元瞪了一眼,哼道:

“朕瞧你分明也是胃口全无,别装得好像你真的有多守礼似的。”这小子自小就能装,人前人后两个模样,偏偏还真能装上一辈子。

“臣一向守礼。”贺元一本正经地说道,并且强调:“全赖臣的表兄自幼以身作则,教导有方。”

瞪眼还不足以表达出天盛帝的心情,直接翻白眼了。身为贺元的亲表哥,对此“盛赞”,他真真是不敢当。

“好了,不想吃脯食就别吃,趁朕现在得空,说说有什么事吧。”昨日永嘉公主进宫来陪太上皇玩蹴鞠,特来问他一声何时得空,贺元求见。

平日皇亲宗室求见皇帝,通常来到皇宫说一声就可以了,无须层层通报,还提早几天递帖子什么的。皇家虽然规矩大,但大多用在君臣后妃之间,自家血脉至亲,私下倒是随性。也就是这阵子忙于科举取士事宜,皇帝除了上朝、议政、批奏折之外的时间全花在评阅试卷上了,以至于贺元要见皇帝一面,还得皇帝排出时间,不想打扰到皇帝的正事。

贺元微微一笑道:

“表哥,您还记得五年前,因为地震,太上皇因而下令将太祖陵墓开启修缮的事吗?”

表哥大人、天盛皇帝横了自家表弟一眼。当贺元不叫他皇太子或皇帝时,就表示他们要谈的事很私人、很不适合让任何大人物知晓,而他们最好也把自己的身分暂时丢一边。

“怎么会不记得。当时修陵事宜还是由朕主持的呢,不然你以为凭你这个闲杂人等能混得进皇陵里?”当时修陵为防有失,所有入陵的工匠以及官员们都是严格挑选,限制了人数,并在每日进出时要求更衣搜身。若不是当时有天盛帝这个皇太子罩着,贺元连皇陵的山头都看不到。

“都亏表哥照应,小弟感激不尽。”贺元仍然很正经地拱手为礼。接着,露出一抹别有深意的笑。“表哥,那么,想必您一定还记得‘天下冠军帖’吧?”

“如何不记得?当年朕抢先接下修陵工事,不就为了进墓陵亲眼瞻仰‘天下冠军帖’吗?”天盛帝脸上浮现着既崇拜又扭曲的奇特表情。“朕就知道……太祖就算后来成为一方霸主,即便时时手不释卷,欲将年少失学的遗憾给补回来,但终究……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候……那笔字,不可能像勤政殿外那块石碑上刻的那样雄浑豪迈,字体臻至大成。但太祖那书帖,却是极好的。”

天盛帝在幼年时就崇拜着太祖,将太祖当成一辈子追赶的目标。皇家人都是蹴鞠狂热者,天盛帝当然也不例外,但比起父亲与祖父,他却是理智许多;至少,他不会想当一个蹴鞠高手,只渴望在百年后得到“武”这个谥号。“武”这个谥号虽称不上是美谥,更有明褒实贬之意,但天盛帝就是喜欢极了。

四方太平、开疆拓土、扬威天下——想取得这些功绩,只是当个温吞的太平皇帝是做不到的。雄心勃勃的新帝,自小就立定目标,将用一生的时间扫平四方边患,让万国来朝,让外族再不敢进犯。两百年前,太祖做到了;两百年后,天盛帝将再创盛世荣光。

“那块石碑上的字胜在字体大成,却不是太祖亲书;太祖字迹不畅,却有着无人可比拟的王霸之气。”贺元很中肯地说道。

当今皇上与自家大哥都是太祖的忠实崇拜者,对他们而言,太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。如果有不完美,请重复上一句……

“可不是吗。”很可惜,得遵太祖之命,字帖不能带出来。问道:“不过你为何突然提起这事?”

“当然是因为,我这边有仿真的‘天下冠军帖’。”

天盛帝闻言,本来想嗤笑出声,告诉他满大街都有太祖的仿真帖,各种字体应有尽有,并宣称着自己所书写的,才是最近似太祖的真迹;不过,话到了舌尖,却顿住了。因为天盛帝想起自己这个表弟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人。他不说大话,不轻允办不到的事,而他说出来的话,定然说到做到。

“真的仿真?”天盛帝半疑半惊喜地问。

“表哥,您与我,是真正见过真迹的人,我也不了您。”贺元缓缓走到放置匣子的小桌几边,慢条斯理地打开锁扣,取出一卷裱糊好的卷轴道:“您先看看这一份。”

也不等贺元拆开卷轴上的绸带,天盛帝一把取了过来,小心翼翼地拉开绸带,将卷轴展开,然后,屏住呼吸——

“……像,真像,连错字都像。涂抹的那一块墨迹大小形状也一模一

样……”天盛帝看得如痴如醉。“诚然,这字体里是少了凌锐杀伐之气,但这也没有办法。当年太祖企图重写‘天下冠军帖’却总写不成,毕竟心境不同了。而朕这五年来也试图书写,就是写不出这样的……”

“表哥,您再看看这个。”贺元微笑,手上已经展开另一份卷轴。

“别扰朕欣赏这帖——喝!这是什么?!”原本只是不耐烦地瞥过去一眼,不意竟就被那字里行间的凛然锐气给彻底吸引了过去,连手上那份原本还视若珍宝、暗自决定一辈子珍藏的仿真书帖掉落地上都不自知。

天盛帝一大步走过去,抢过书帖,这次更加小心谨慎,并且一字一字地看下去,试图找出一点不同……好吧,确实正好有“一点”不同。

“这份书帖没有错字?”

“那人一口气将这书帖写了出来,忘了该有错字。后来想再重写一张有错字的,却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意境了。”贺元说道,并指着地上的画轴。“她再怎么重写,也顶多写成那样。”

“这两份,是同一人所写?”

“是的。”

“是何人?是练武之人吗?朕要召见他!立刻!”天盛帝迫不及待道。

“恐怕不行。您不能单独召见她。”

“这是为何?”

“因为,她啊,大名正在那些卷子里,正等着您在金榜上给她题名呢!到时金銮殿上陛见,总不好只见她一人是吧?还有,提前召见她,更是不妥的。”

“竟是这次科考的考生?!仅仅是个书生吗?”天盛帝不免有些失望,因为他认为能将这样气势凛然的书帖仿真成这样,该是个武人才对。

“可不仅仅是个书生呢,皇上。”贺元说得意味深长。

“什么意思?”

“这位书生在七年前考得秀才之后,便不打算在功名上进益,而,之所以前来京城应考,全然是不得已——为了在御前揭发一件机密:关于北蛮族在我方经营细作,与勋贵子弟勾结之事。”

“什么?!”天底下有这样离谱的考试理由吗?把科举当成什么了!还有,一个书生又怎会知道这等机密的?

“这位书生,若不是因为苦于没有门路揭发此事,只好进京应考,那么,她将可能会是大雍朝未来二十年最顶尖的蹴鞠高手,连我都要瞠乎其后;也可能是大雍朝未来的天下首富——因为她原本打算经商,京城张家那位犯事的妇人,一直想收她为徒,倾授一切。当然,若是她打算活得松快一些,那么,光是名家书帖仿真,就足以让她很滋润地过一生了。”

天盛帝听得直瞪眼,目光忍不住飘移向长形书案上那一堆确定及第的试卷,以及铺放在书案正中间那三张已经确定是一甲的试卷,差别只是还没有分出一二三名。

那个在贺元口中说出来如此诡异的一名书生,名字真的在这些卷子里吗?忍不住回忆着所有试卷的字体,很确定没有任何一份试卷的字体与这份书帖近似。

“阿元,你怎么确定那位书生定能金榜题名?”

“她若不能金榜题名,肯定是您今科最大的损失。”贺元淡淡说道:“此人读书过目不忘,脑筋机巧敏捷,能仿尽天下名家字帖,却从不卖弄文采,坚持表面上最中规中矩的行止。这样既机变百出又沉着稳重的人,您不收用为能臣,难不成要放她出去占山为王当恶匪?”

“这是……怎么说的?怎么不当能臣,就只能当恶匪了?你这是在夸那书生,还是在骂他?”不可否认,天盛帝的好奇心前所未有地高张。他从来没有听过表弟给谁这样高的评价,如今,却独独对这位书生信心十足并且推崇备至,怎能不引人好奇。

“不是夸,也不是骂,就只是,平铺直述。”贺元也没觉得自己说了什么好话。

天盛帝觉得自己应该立即决定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,然后封匣让内侍将所有及第的试卷送交礼部,让他们写上金榜,明日辰初准时放榜;而他,正好省下大把的时间抓着表弟,让他好好说说这位书生的事迹;当然,最重要的是了解北蛮勾结大雍人培养细作是怎么一回事。

“阿元,你在这儿等着,朕立即将一甲名次定下。待及第名单都送走之后,你再告诉朕那个书生究竟是谁。”

贺元淡淡道:

“臣也不想在皇上未决定好名次时,便告知您她的姓名,那会使您失去判卷的公正性,此非臣之所愿。”说完,转身看向窗外,再不向长桌案那边瞥去一眼,其实心中早有定见——他早就看到了那三张即将位列一甲的试卷里,有一份特别眼熟的台阁体。这白云,就算不是状元,至少也是探花。

天盛帝点头,站在书案前,拿起朱笔,又将三张试卷看了一遍,闭了闭眼,再张开时,很快地在三张卷子上分别写下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后,亲自将试卷折好放进朱红色的匣子里扣好,然后连同其它早就放在另两个匣子里的试卷一道拿了起来,走到书房门口,唤来贴身内侍,对他道:

“立即送去礼部,亲自交给赵尚书。”

“小的遵命。”接过三只匣子,内侍很快离开。

天盛帝回头看向贺元,道:

“现在你可以跟朕好好说说那书生是何人,什么来路,又是怎么与你相识的了。”

于是,贺元开始对天盛帝诉说起常州永定县有个小遍村;这个小遍村,有着怎样的历史。简单说完之后,也就方便天盛帝了解这个小遍村出身的书生,理应有怎样的脾性。

然后,接着——

贺元告诉天盛帝,那个书生名叫白云,十岁就考中了秀才,十六岁中举人,如今只有十七岁。(毫不意外地瞥到天盛帝眉峰微微一跳,但贺元假作不觉。]

贺元告诉天盛帝:白云身为一个贫家出身的孩子,除了会读书之外,还身手矫健,打猎砍柴爬树蹴鞠皆是一把好手。在十六岁那年,他挽弓射飞鸟给家里加餐时,射下了信鸽。初时不以为意,将信筒随意一丢,就吃鸽子肉去;后来鸽子肉吃得多了,无意间拆看了某个信筒,发现里面竟然预谋着陷害忠良,且还是通敌这样的大事,于是她没再吃鸽肉了,但还是将所有信鸽活捉,将里头的信件以相同的笔迹照抄一份放进信筒后,让鸽子飞回去,而她留下真迹以做证据。

这时,听得入神的天盛帝忍不住问了——

“一个乡野少年,如何能辨识信鸽里的讯息?又如何知道有两方人马正合谋欲陷害忠良?他又如何知道谁是忠良?”

“一个乡野书生当然不会知道谁是忠良,毕竟她一辈子见过最大的官,不过是村长。但她却是知道即将被陷害的那个人,无论如何得救他一命的。”

“这又是为何?”天盛帝奇了。

“因为,那人,是赵思隐;而赵思隐,则是她同母异父兄长。”

上一章      目录      下一章